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60年輝煌成就來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利事業正處于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關鍵階段,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呈現出一系列階段性特征。
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糧食安全的保障,民生水利的呼聲,生態與環境的改善,調整經濟結構拉動內需的期盼……諸多發展需求的背后,無一不考驗著水利的支撐保障能力。
同時還應該看到,目前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水權制度、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價形成機制、水利投融資機制、水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涉水涉河事務的社會管理比較薄弱,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水利事業的協調發展。
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世紀中葉,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現代化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最為關鍵的時期。
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職責。黨的十七大報告多處涉及水利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視,是黨中央對新時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明確了水利工作的目標和任務。2008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淮河時還特別強調,防治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勁。
按照黨中央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水利部黨組緊緊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系統總結國內外長期治水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利發展與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分析我國水資源條件的新變化,歸納提煉實踐中帶有規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與時俱進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導了新時期的水利工作,開啟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新進程。
水利部部長陳雷提出,要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謀劃好水利發展的長期目標。初步考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四大體系:
——基本建成重點流域和區域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主要防洪保護區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遇超標準洪水時,能夠保證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區的防洪安全。中小河流、受臺風影響地區、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防災減災能力逐步提高。全國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5%以下。
——基本建成城鄉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城鄉供水能力明顯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城鎮供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抗旱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全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
——基本建成水環境保護和河湖生態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污染有效控制,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重點地區水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嚴重超采區狀況根本好轉。河流的生態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態嚴重損壞的河流逐步修復。水土保持取得明顯成效,生態修復成果持續鞏固。
——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理和運行保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健全,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基本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全面實行,水功能區管理得到完善,應對突發性水危機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信息化和現代化技術廣泛應用,科技含量明顯提高,水利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有60年輝煌成就奠定的堅實基礎,有60年治水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人民群眾的防洪安全將得到可靠保障,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水利格局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60年的水利發展,徹底告別了舊中國破爛不堪的江河狀況,實現了彪炳史冊的輝煌跨越,為國家發展、民族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編輯:寧波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