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果一定要給“文革”以“文化成果”的話,樣板戲有資格成為候選代表。在急風暴雨式的批斗、武斗之后,樣板戲一直是一個億人口的大國文藝生活中的最強音。它誕生于文革的10年,傳播和影響于文革的10年。 >> 詳細 |
|
|
|
自1966年6月至1972年長達7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界除了樣板戲電影之外,沒有一部故事片新作問世。面對這種罕見的銀幕荒漠化現狀和觀眾渴求新作的強烈呼聲,國務院文化組于1973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電影廠負責人會議”,明確了當年5部故事片的生產任務和次年24部故事片的生產計劃,十年“文革”的故事片創作與生產才正式啟動。 >> 詳細
1972年5月,一個名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意大利電影導演受中國政府邀請,用22天時間跨越北京、林縣(今林州市)、蘇州、南京和上海,拍成紀錄片《中國》。然而,這部片子在中國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批判運動。 >> 詳細
《愚公移山》是伊文思于70年代在中國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伊文思走遍了中國的土地。他先后到大慶、上海、南京、青島、新疆等地?!队薰粕健饭灿?2個部分組成,放映長度為12小時。 >> 詳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