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國際電影節不是世界電影文化的導向,而是各國文化相互交流、電影人相互學習的平臺,它不應被神話。”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寧在10日上午的文藝界小組討論時說。
就在不久前,第59屆柏林電影節和第81屆奧斯卡電影節先后落幕,中國電影均無緣獎項,令不少人大失所望。
就此話題,馮小寧委員說:“當前,有些人對國際電影節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各種知名世界電影節水平高得不得了,影片一旦獲獎,就意味著引領了世界電影的潮流。”
馮小寧委員曾經多次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委,也多次獲得國際電影大獎。他說,全世界在冊的國際電影節有400多個,無論是美國的“奧斯卡”還是法國的“戛納”,甚至中國的“金雞”,這些各具特色的電影節,實際是電影人相互激勵、學習的一個大平臺。“法國人拍什么了,西班牙人拍什么了,中國人、日本人拍什么了,一幫電影人把自己做的‘菜’都帶來相互‘嘗嘗’,就這么簡單,媒體不能誤導觀眾,把國際電影節看得那么神圣,甚至稱其為‘導向’。”
正在另一組參加討論的著名導演馮小剛委員認為,美國和歐洲的國際電影節區別較大,前者由全世界5000多名評委擔當,相對比較客觀,獲獎電影大多既好看又有深度,而且票房高;而歐洲的幾大電影節都由十幾名評委組成,主觀度高,獲獎影片的影響力較小、票房較低。
“電影是大眾藝術,不管得獎與否,只要老百姓愛看就行。”馮小剛委員說他始終秉承的就是這一思路。
“的確,獲獎并不等于好看。”馮小寧委員說,“但是,有些觀眾看完獲獎影片后,感覺看不懂,沒意思,于是便產生‘國際上獲獎的電影是爛片’的思維定式,這是另一種認知偏差。”
編輯:鄧京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