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3D打印修復文物已不是秘密?
鏡頭:2013年,3D打印徹徹底底的火了一把。而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利用3D打印修復文物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在這里,3D打印技術主要應用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無法翻?;虿贿m于翻模的文物進行復制,二是用于局部殘缺文物的修復。
傳統的文物復制一般直接在文物上翻模,對于不適于翻模的文物(如表面有彩繪、陶質文物)則采用黏土塑形復制。不過,這樣的復制方法會造成兩種不利影響,首先是翻模材料殘留在文物表面,對文物造成污染;其次塑形與文物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一致。
如今,結合三維掃描技術的3D打印便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首先使用三維掃描技術獲得復制文物的三維模型,再使用3D打印獲得復制品,再在復制品上翻模復制,就可以批量制作。3D打印締造完美文物并非易事,但絕有可能。
畫外音:很多人擔心,隨著技術發展,出現高仿贗品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誠然,獲得與文物一模一樣的外形已能實現,但是與文物一模一樣的材質,以及歲月在文物上留下的印記和賦予文物獨特的韻味,這些恐怕難以復原。
9
百噸巨石是怎么移步故宮里的?
鏡頭:故宮是中國歷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這里使用的巨石多達數萬塊,其中最大的一塊是擺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條游龍的大石雕,重約300噸,是從70公里之外的采石場搬運而來的。如此重的巨石如何移步紫禁城?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李疆、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陳皓生及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系教授霍華德·斯通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古代興建故宮時,曾制造人造冰道,還在長途運輸時向冰道潑水作為潤滑劑,拖運了重達300噸的巨石,再次以現代科學方法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智慧。
畫外音:說到搬運重物技術,中國早在公元前1500年即出現了車輪,至春秋戰國時期,結構精巧、裝飾精美的車輪已廣泛應用于負重、出行、戰爭之中。如今,當我們佇立凝望故宮,當學者們用現代科技手段重新審視故宮的興建技術時,不禁為我們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10
ISON彗星已成過去式?
鏡頭:ISON彗星形成于數十億年前,其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遠離地球的宇宙深處,軌道延伸的距離非常長。在今年11月28號到29號期間,這顆彗星讓所有天文愛好者熱血沸騰。
意大利拉馬扎克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指出,在這兩天ISON彗星將抵達距離太陽表面不足140萬公里的位置上。在迅速接近太陽時也會由于太陽的加熱而迅速產生巨大的揮發分和塵埃擴散,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異常明亮。同時,ISON彗星的亮度會使20個世紀“最美彗星”——馬克諾特彗星相形見絀,1965年,馬克諾特彗星掠過南半球上空時比金星更明亮。
自2012年被發現以來,ISON彗星經過了14個月的漫漫旅程,有關ISON彗星的種種猜想從未停止。然而希望總是伴隨著失望而來,ISON彗星雖沒有在近日點后展現長長的超亮彗尾,卻在看似瓦解后又沖出太陽,并持續增亮了20多個小時之后慢慢暗去。
畫外音:美國宇航局已經正式確認:ISON彗星已經死亡,它未能挺過最接近太陽的地獄時刻。對于ISON彗星短暫而神秘的一生,科學家卡爾·巴塔姆斯稱,ISON彗星從不因循守舊,此次ISON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為人類了解太陽系歷史和奧爾特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