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原住民權益
“原權會”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教育部門提出抗議,敦促教育部門刪掉臺灣小學國語課文里的《吳鳳》。《吳鳳》講述的內容,是原住民每年要殺一個人,把人頭作為貢神的祭品。最后吳鳳自己設計被族人殺掉,驚醒族人不再殺人祭祀。“這完全是歪曲我們的形象,在臺灣造成我們野蠻的形象。”1986年,《吳鳳》終于從教材中被拿掉。
“原權會”做的另一件事,是為原住民爭取“立法委”的席位。“蒙藏人數很少,他們的蒙藏組織在臺灣是部級。臺灣原住民的事務,卻是‘民政廳’下面的第四科,是最低的。原住民全省只有一個‘立法委’,后來也只有兩個。我們的目標是一族一個。”胡德夫說。1995年,當局不得已成立原住民委員會,“立法委”席次也增加到8個。
胡德夫覺得自己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改變了社會對原住民的稱呼。“內地叫我們高山族,臺灣叫我們三包,荷蘭人叫我們番。無論臺灣如何發展,最落后的是我們。我們是誰?我們在臺灣是誰?我們要告訴社會,我們不愿意被這樣稱呼,我們是臺灣原住民。”
“正名運動”迫使“國會”同意修改稱呼,在行使文書文件的時候,對阿美族、卑南族等統一稱呼的時候用“臺灣原住民”,“今年內地也已經開始決定用臺灣原住民來稱呼我們了。”胡德夫感到了一絲欣慰。
1987年,蘭嶼核廢料事件爆發。臺灣當局謊稱新建漁港,把發電用的核廢料偷偷存放在臺灣原住民聚集區蘭嶼。“那個地方又沒有電,你把臺灣所有發電剩下來的廢料運到那里,是不公平的。”胡德夫說。
1987—1995年,胡德夫領導臺灣“原權會”先后舉行了5次示威抗議活動。1999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簽約“原住民與新政府伙伴關系”,承諾轉移蘭嶼的核廢料。這個舉措對他最終當選“總統”極為有利。“到最后,最關鍵的那十幾萬張選票就是我們原住民的。但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沒能解決。當局開始抓人,以前講話的人就不敢講話了。”
陳水扁給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以高位,“原權會”里的一些精英骨干因此流失,胡德夫慢慢變成孤家寡人。2000年,“原住民權益促進會”宣告解散,胡德夫黯然退場。
“所以我回到音樂里來是對的。”在 7月19日晚北京的演出中,胡德夫走上臺,和同族晚輩陳永龍同唱了一首“HAY-YAN”。返場時,《少年中國》響起,全場合唱,有人高喊“永遠懷念李雙澤”。胡德夫看著臺下,淚水奪眶而出。(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記者:劉恒濤 圖/姜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