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由安邦集團主辦的“中國-東盟:合作發展的戰略機遇與挑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與中國東盟事務相關的政府、企業、智庫、大學等不同機構的人士出席論壇,就中國和東盟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客觀深入的探討,尋求發展的新思路。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是由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10個東南亞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東盟國家與中國在地緣政治、貿易與投資、文化交流、外交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一個人口超過6億、文化多元、經濟差別顯著的新興市場區域,東盟十國的發展極富前景,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安邦主辦的此次論壇是一個關注中國-東盟關系的平臺,匯聚了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總裁李耀博士、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經濟參贊翁忠義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新先生、馬來西亞安邦首席代表胡祿銘博士、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蔣工穎博士,以及國內投資馬來西亞的企業家等多方人士,交流有關中國-東盟投資和貿易的經驗,就中國與東盟建立新型市場伙伴關系、新形勢下中國和東盟的戰略選擇等多項議題發表了各自觀點,進行了熱烈而有深度的交流。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談及中國-東盟合作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新先生表示,廣西作為雙方合作發展的窗口省份,也確實共享到了合作發展帶來的“紅利”——推動廣西的擴大開放,加快廣西的工業化進程,“使廣西從西南邊陲變成了開放前沿,從扶貧主戰場變成了進出口高地,從封閉之地成為了我國周邊公共外交先行者。”同時,杜新先生也坦言未來十年將是面對挑戰的十年,他指出:“多數東盟國家靠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工業化進程。正在加速進行工業化進程的我國邊疆省區與鄰國合作共贏,分享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的紅利,是實現‘睦鄰、安鄰、富鄰’的最佳途徑。”
中國應如何構建與東盟的戰略關系,是本次論壇探討的重點議題之一。馬來西亞安邦首席代表胡祿銘博士認為,中國應當認識到東盟國家由于政治體制、經濟水平和文化發展等存在巨大差異,并未構成一體化實體。中國應當對個別東盟國家給于不同層面的應對方式,并且在“均衡競爭”策略和“對沖”的雙邊關系基礎上,參照當年美英關系在美國與歐盟尋求合作中所起的作用,積極尋求與個別國家建立新型市場伙伴關系。
胡博士進一步指出,馬來西亞應迅速改善國內與對中國或東盟之間的投資與經商環境;馬來西亞可開放更多的投資活動供海外投資者競標,并提供更多外國投資者前來的投資機遇;加速推進旅游業的發展等多項建議。
對此,馬來西亞駐華使館公使銜經濟參贊翁忠義先生表示,馬在2010年開始實施經濟轉型計劃,重點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高科技、知識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并表示:“中國在綠色節能和智能技術等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取得的明顯進展,使馬方希望利用中國的技術優勢以及馬現有的互補專長來擴大制造業的協同效應。”同時,翁忠義先生詳盡介紹了馬來西亞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對華經貿策略,表示馬方希望與中國在建設產業園區、重點區域合作、企業間行業對接與產業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
“中國-東盟:合作發展的戰略機遇與挑戰”論壇的意義在于發現機遇和應對挑戰,一方面通過持續研究與經濟預測來發現機遇,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建言與合作建議來應對挑戰,以求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為中國和東盟的戰略選擇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