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中國在線消息:甘肅省敦煌市新近發現一漢代烽燧遺址,并出土簡牘19枚,其中一枚保存完整的漢代封檢尤為可貴。
敦煌市博物館文物部研究人員楊俊介紹,這一漢代烽燧是敦煌市博物館近期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因所處地理位置名為一棵樹,故發現人員將這一烽燧遺址稱為一棵樹漢代烽燧遺址。這一烽燧遺址位于玉門關西南65公里處,在沙漠腹地的一個盆地內。由于遠離居民點,此前多次普查均未發現。目前,敦煌境內保留漢代長城自東至西約150余公里,烽燧80余座。
一棵樹烽燧遺址被發現后,敦煌市博物館研究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實物,有木勺、木蓖子、木鏟等木器殘件18件;絲綢4件;麻布5件;氈片7件;麻、葦編繩3件;磨石1件;麻、氈鞋底4件,還有皮毛襪、獸骨等物。
在這一烽燧遺址,還發現了漢代簡牘19枚,其中有紀年的兩枚。這些簡牘全為木質,多以當地所產的胡楊、紅柳為材料。就形制而言,分為封檢、簡、牘、觚、削衣等。經初步整理,內容有檄書、日常屯戍簿冊、私人書啟以及其他雜簡。
發現的簡牘中,最為珍貴的是一枚保存完整的封檢,這對于探討漢代邊郡符信的種類、形制及使用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楊俊介紹,這是敦煌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封檢,在國內也十分少見。封檢是文書信件表面的簡牘,作用類似今天的信封。
這一封檢系胡楊木質,長44.3厘米,寬6厘米,厚2.2厘米,上半部中間挖有供纏繩打封泥用的凹槽一個。凹槽上端正面豎書三行,下端并排豎書五行,字跡清楚。這一封檢的封泥也保留了下來,呈暗紅色,上有篆書陽刻印章。印章字跡模糊不清,辨認約存有四五字。凹槽底部橫向刻等距離3道小槽,為封泥結繩頭處,3道纏書麻繩也保存完好。
編輯:段若蘭 來源:新華社 (記者朱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