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志2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著手結束與美國的互相依賴關系 中國再度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2014年伊始,新興市場遭受重創,因為對堅韌的信心已讓位于對脆弱(經濟)的害怕。一個主要原因是對中國的擔心。
此類擔憂不應該被小視,但并非目前中國經濟減速的根源。相反,這與期待已久的中國經濟再平衡有關。實際上,2013年中國服務業已超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總份額,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板塊。美國和世界依賴中國10%的經濟增長率已經持續30年,如今面對中國的減速,有些措手不及。這種減速是隨著日益以消費和服務驅動的“下一個中國”的到來而自然產生的。
相互依賴植根于一種心理:雙方出于需要或權宜成為伙伴,互相汲取對方非正常的支持。這種關系往往會造成自身身份喪失——除非一方或雙方更加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導致摩擦和最終決裂。
我認為在經濟上,這類似于美中關系。若無來自美國消費者的需求,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出口型增長奇跡不可能取得非凡成功。中國還嚴重依賴美元與低估的人民幣掛鉤,以提高出口競爭力。美國則利用中國制造的廉價產品促進拮據的消費者的購買力。美國還依賴中國的盈余儲蓄,幫助填補世界最大國內儲蓄短缺的空缺,利用中國對美國國債的龐大需求,為預算赤字提供融資等。但最終而言,這種相互依賴只是一種權宜婚姻——與愛無關。兩個伙伴在一系列問題——貿易和貨幣緊張、地緣戰略安全、知識產權——上的摩擦在加劇。正如心理學家所預言的,伴侶之一決定走自己的路。這當然是中國。
過去7年來,北京一直討論增長和發展戰略重大轉變。十八屆三中全會為美中相互依賴關系的命運打上封條。中國已堅定走上一條從盈余儲蓄到儲蓄吸收的道路,不再愿意把錢借給美國,而是越來越把儲蓄投入社會安全網構筑和本國人口所需。作為長期以來的終極生產者,如今中國決心成為消費大戶。對美中來說,相互依賴的日子行將結束。中國現在自力更生了。若美國無所作為,將付出沉重代價。(作者史蒂芬·羅奇,汪北哲譯)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