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中美關系最近十幾年的研究,中國民眾基本認同美國發達的社會、文明和高質量的生活;對于接受美國文化、與美國人通婚、交友,中國民眾也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在感情上,2006年以來的8年間,中國民眾對美好感度大致保持在50%以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也大致如此;在經濟上,中國民眾都已將美國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伙伴,連續12年都排在榜首,作為旅游目的地、商品供應地、跨國公司管理模式的來源地,在中國民眾看來,美國絕對是極有價值的經濟合作伙伴。因此,基本上我們可以認定,中美民眾對雙方關系的共識確保中美關系的大格局不會改變,區別只是競爭多一些還是合作多一些。
但在合作的大局下,中美兩國民眾的民意其實有著短期內難以克服的認知差。縱觀近些年來的中國民眾對美態度,中國的歷史與政治傳統使得中國公眾在國際關系方面對政治會有較多關注,如售臺武器、西藏、人權、釣魚島爭端等問題,這在零點調查中得到了驗證:美國政治行為對中國民眾對美民意形成的影響力達到40%。盡管當前中國民眾在慢慢適應如何去做一個大國,如面臨很多的批評,質疑甚至誹謗等,但對歷史的維護、對國家的保護意識仍然很強烈。因此,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刺激中國民眾底線的行為會激起很大的反彈。奧巴馬于2011年底宣布美國外交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后,使得過去10年來的相對平靜被打破,盡管美國一再申明無意對抗中國,但其很多外交和軍事行為讓中國民眾感到威脅。
在具體的國際事務上,中國民眾認可中國政府投入更多精力,這是中國民眾擁有大國心態的一個重要進步。但這不可避免的會與美國產生分歧。比如在朝鮮、伊朗、環境保護等問題上,中美之間的分歧不斷顯露出來。2013年中國領導人同時接見以、巴領導人也會引起美國政府的疑慮。其實就奉行儒家傳統,講究韜光養晦的中國民眾來說,也并不認可美國看似“處心積慮”的全球干預行為。根據零點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的調查,中國民眾對美國的第一印象都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分別為21%和26%)。中國民眾的系列態度使得中央政府在考慮對美外交時,要將政治話題放到格外重要的位置上。如對于中日爭端,督促美國明確表態,而不是模棱兩可的態度。
反觀美國民調機構如Pew,Gallup等的調查數據,美國民眾更多關注的是中美之間的經濟問題,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及經濟交往對于美國人就業、生活的影響。在美國經濟持續性低迷,美國民眾失業率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反而會導致美國民眾的誤解,引發不必要的抵觸情緒。在中國,與公眾在政治或戰略安全方面比較謹慎不同,在中美經濟摩擦、分歧和爭論時,中國民眾開始以一種更冷靜、靈活的方式來處理,民眾開始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希望在合理、合法的游戲規則內進行經濟爭論,并以此實現中美雙方的互惠互利。如根據零點的調查結果,對于2010年沸沸揚揚的美國對華征收懲罰性關稅行為,將近四成民眾表示可以接受,而非幾年前“一邊倒”的不可接受論。再比如對于中國經濟崛起問題,中國民眾認為中美是非零和博弈,中國經濟崛起的最大受益國將是美國(35.3%);但根據Pew Research2007年的調查,對于美國公眾而言,中國經濟崛起更多是一件壞事情而不是好事情(分別為45%和41%),這一問題比2005年時還更加嚴重。
所幸,在中美關系上,中國社會存在著一種自動調節力量,這就是社會精英。根據零點多年的調查結果,民眾與社會精英對于中美關系的看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較而言,社會精英對政治問題并沒有像民眾一樣處于極度關注狀態,而且認知更加理性,他們更多關注的也是經濟問題。恰好在中國,社會精英對于民眾的影響力較為明顯,這對于民眾對美民意的多角度塑造有很大作用。
兩國民眾對于彼此的認知偏差,其實是有著各自的文化和心理傳統的,如中國民眾的集體主義觀念,大局觀等,美國民眾的自由和個人主義傳統等。這些客觀事實都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因此,保證中美關系繼續沿著合作的大局往下走,首要之舉還在于互相理解,保持應有的尊重,懂得妥協的行為理念。其次,促進中美兩國更多在能夠增進共同利益的具體領域里合作。更多的控制分歧并將分歧弱化。否則,偏差如果擴大,中美民眾幾十年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有喪失之虞。而信任的喪失,產生的后果之一就是認識的僵化。如果這樣,中美關系的發展將會不堪。
(來源: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副總經理姜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