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學人》6月1日報道,德國勞工部長烏爾蘇拉?馮?德爾?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喜歡說,作為失業率最低(尤其是在年輕人群中)的兩個歐盟國家,奧地利和德國且擁有雙重教育體系。和瑞士一樣,這兩個國家歷來有一個傳統:就是在教育年輕人時要把實習教育與正規教育結合起來,使“教育總能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在年輕學生畢業時,通常直接就業。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56%和3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青年失業率則不到8%,萊恩也因此大大受到歐洲的關注。最近,德國分別與希臘、意大利、拉脫維亞、葡萄牙、斯洛伐克及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簽訂了備忘錄,幫助他們建立職業教育體系。在5月出訪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以及本周出訪法國首都巴黎時,萊恩均談到了這個問題,甚至談到了歐洲的“新政”:例如鼓勵深受經濟危機打擊國家的青年到德國工作,并提供更多貸款。
德國一直推行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等宏觀經濟舉措,這在歐元區非常出名。對德國來說,幫助他國人民找到工作在政治上也有好處。但是,這種雙重教育體系真的就值得信任嗎?其他國家也該采用這種體系嗎?
雙重教育體系沿用傳統做法,并于1969年正式成立。那些對大學沒有興趣或不夠資格的年輕人可以報名參加一個項目,每周要為一家公司工作3~4天,而這家公司給他們提供報酬,傳授技能。這些年輕人還要在學校完成專業課程。商會和工業協會確保工作與教學相匹配。大約三年之后,這些年輕人將獲得證書,如果表現出色,還有機會成為全職員工。
德國的年輕人中約有三分之二都通過這一體系,在大約350種行業中找到工作。有人從事藍領工作,也有人負責銷售、市場營銷、運輸、農業、藥物學以及會計等方面的工作。在培訓期間,員工和雇主能夠進行雙向選擇,所以,這種教育模式在本質上就有優勢。
20世紀90年代,德國還是“歐洲病夫”,失業率居高不下。雖然雙重教育體系當時就已經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德國今日的成功應更多地應歸功于10年前啟動的勞動市場和福利改革以及工會的工資限制。另外,德國的人口狀況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德國人口減少,并日趨老齡化;而畢業生人數變少,可供選擇的工作崗位多了。
德國慕尼黑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的經濟學家盧德戈爾?烏斯曼(Ludger W?ssmann)指出,職業教育也可能會有副作用。他的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將學校和以工作實踐為基礎的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丹麥和瑞士)在年輕人就業這一塊通常表現較好。不過,到50歲的時候,這種早期教育卻成為劣勢。研究表明,在職業培訓中學到的技能“退化的更快”。因此,年輕人今天的失業率偏低,可能意味著將來中年人的失業率會偏高。
誠然,對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深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家來說,這一選擇可能有些抽象。烏斯曼說,如果拋棄職業教育意味著沒有教育也沒有工作,那就應該采納雙重教育體系。話雖這么說,但在日耳曼國家,政府、工會、雇主以及學校之間的合作傳統歷經好幾代人才演變而成。所以,以此為基礎的新型體系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問題。
(來源:歐葉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