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近日發表外籍評論員文章:時值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要完成既定的節能環保目標,國內外科技發展的作用是絕不能低估的。

某些領域的目標已經公布:包括將每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將二氧化硫和其他氧化物的排放量減少10%,以及到2010年,將可再生能源的占能源供應的比重從2005年的8%上升到10%。
無可否認,中國在這些領域已經取得了跨越性的進展。例如,1998~2005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35%,污水排放檢測的化學需氧量(COD)也下降了34.8個百分點。同時,廢物回收利用總量增加了96.6%,對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固定投資增長了100.3%。但能源緊缺的現狀卻讓取得的成就失色不少。
另外,國內的科技發展對業已取得的成績的貢獻不可小覷。
例如,從2000 年到2005年,中國石油集團加大了對研發的投資并最終取得了幾項節能技術的專利,包括重油催化裂化設備和加氫處理技術的創新。
當然,這些數據并不足稱道,也不足以說明中國已經可以利用科技為武器,來應對能源消耗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實施,能源需求的擴大,對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也要同步增長。
隨著國內環保和節能相關技術的發展,中國也要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分享各自的經驗和創新成果。
在能源和環保領域,上個月召開的“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就是互惠交流的典范。論壇成功簽署了10項兩國政府和企業間的合作協議。
日本經濟產業省大臣甘利明指出,在過去的30年里,日本經歷了兩次能源危機,民族經濟發展戰略的能源利用率也因此提高了37%。
當然中國的情況和日本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明顯不同,但是中國仍然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為己所用,還有很多的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的能源和環境矛盾。
去年,在東京召開的第一次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中國的首鋼、寶鋼和武漢鋼鐵公司就實現了與日本在干熄焦技術方面的合作。
因此,中國應該努力尋求與更多國家的經驗和技術交流。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國內的問題,還可以鞏固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環保積極參與者和創新者的國際形象。如果中國可以實現創新并與世界分享,這些努力是十分值得的。 (《中國日報》外籍評論員 埃里克·尼爾森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