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瘋狂生長 天天向上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不斷突破新高度的華西村迅速擴張的背后,是村政治結構的變遷、財富的再分配以及社會結構的重新分層。

村子里又在造大樓了。這回挺高,已經有60層,在今年6月前,它還得長12層,到時候,它將成為328米的大塊頭。
閑來無事的村民會絮叨幾句關于大樓的最新“爭議”。“爭議”確實很盛,有的說“這樓是新地標,新農村有新高度”,有的說“華而不實,那么多錢砸進去,不如給大家造別墅”。
據說大樓建好后,除了作為景點賺些門票,也能解決幾百戶村民的住房問題。
可問題是,有“爭議”,就不妙了,“吵吵嚷嚷的,誰知道會出什么岔子”。
其實它只是一座高樓而已,但他建在華西村。華西村一直在生長,也一直受到爭議,這一點老書記吳仁寶看得很明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要不然華西村也不會有今天。”吳一口江陰方言,語速很快,軟軟的,卻透著底氣,笑的時候一口熏黑的牙,歪歪斜斜的。
總有新高度
華西村原來并不大,全村380戶,1520人,0.96平方公里,正好是全國總面積的千萬分之一,隸屬江蘇省江陰市。
1961年,33歲的吳仁寶已經是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的華西,人口僅667人,集體資產只有2萬5千元,欠債1萬5千元,人均分配53元。曾有一首民謠流傳很廣:“做煞大隊無搭頭,干起活來累死人,有女不嫁華西去,寧愿扔到河浜里。”
這時候,吳仁寶搞了一個石磨房,慢慢做大,這是他在鄉村里比較早的產業嘗試,“也是冒著險的”。
很快地,華西村建起了兩座“高樓”,一個4層,一個5層,是村里的夜校樓,這個高度,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是江陰第一。
1972年,吳仁寶一邊領著大家學大寨,憑著畝產連續6年超噸糧,第一次名震全國,一邊私下偷偷搞了個五金加工廠。
隨著上世紀80年代,“包產到戶”在中國農村的全面鋪開,當時全國的主流聲音是,“包字萬能,一包就靈。”可當時吳仁寶和華西村已經讓集體經濟紅火起來,怎么辦?他最后決定,“不分不包”,繼續集體經濟。
工廠一家接一家開起來,及至1989年,華西村“三產”總產值已經破億,人均產值70萬,人均利稅7萬元,成為“江陰第一億元村”。
1992年,華西村當時已有的38個企業合并成立江蘇華西實業總公司,吳仁寶成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
兩年后,該實體變更為江蘇華西集團公司(省級),這個村莊開始以一個公司姿態發展經濟。而類似的村企共生的做法,在十年后才逐漸出現在蘇南附近的鄉鎮里。
是年,國務委員李鐵映說:“華西是全國第一村。”
1996年,吳仁寶說,得有點不一樣的,于是就有了金塔。金塔7級17層,98米高,這玩意兒一出世就引來爭議,就像如今的大廈一樣。首先,他太高,彼時城市里也鮮見高樓,更別說農村;其次,它樣子太怪,似樓非樓,似塔非塔,還頂著個金葫蘆;再次,它太大,建筑面積有2萬多平米,一開始就被定為成集旅游觀光、商業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場所。很多村民不理解,“一個農村,搞這些花里胡哨的做什么?”
這就像如今人們看待那座大廈,它的全名叫“增地新農村大廈”,老書記給定的名,他說:“我們想有一個空中華西村!”
1月17日,陽光晃眼,空氣清冷,上了年紀的農婦避開迎面的日光,斜著眼睛仰視大廈,飆出的卻是一口四川話,這么高的房子,住著肯定不方便,下樓買個菜估計都要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