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期《中國衛生標準管理》雜志發布的調查報告稱,我國沿海地區飲用水和食物中碘含量不高,在居民基本食用合格碘鹽的情況下,各類人群的膳食碘攝入量和尿碘處于基本適宜水平,不存在所謂“碘過量”。
2009年5月至12月,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的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調查,范圍包括上海、遼寧、浙江和福建4個省市。調查發現,盡管我國沿海地區居民有食用海產品習慣,但從碘鹽中攝取的碘量依然占到了膳食攝碘總量的63%。一旦停止供應碘鹽,人群會重新回到碘缺乏狀態。
調查還發現,上海、浙江沿海城市和福建省沿海農村部分孕婦尿碘中位數低于150微克/升,提示存在碘營養不足可能。孕婦碘營養不足可能導致胎兒嬰兒腦發育損害。報告建議,讓婦女了解缺碘危害,注意食用合格碘鹽及海帶、紫菜等富碘食品。
調查顯示,上海市民對碘缺乏病的知曉率僅為57.5%,購碘鹽意愿僅49.3%。主要原因是居民認為當地非缺碘地區或病區,甚至有10%的上海居民認為碘鹽有害,也有人稱近年甲狀腺患病率升高與碘鹽有關。對此,多數專家觀點明確:將甲狀腺疾病高發簡單歸因于食鹽加碘并不客觀。導致甲狀腺疾病高發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精神壓力、勞累、創傷、污染、環境因素、精神和遺傳等。專家認為,上海等地區沒有明顯的碘缺乏病流行,主要歸功于碘鹽的普及。不過,碘雖然是“智力元素”,也不是攝入越多越好。衛生部組織專家論證后,已準備改變“一刀切”的碘鹽政策,將適當下調加碘量,提高攝碘精確度。
【相關鏈接】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重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又是人體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必不可少的。缺碘會造成各種危害,最嚴重的是可能影響腦發育導致智力受損。大量事實證明,在科學監測下適量補碘,能從多方面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補碘的益處遠大于碘過量的風險。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段若蘭